一、阅读(70 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①雪莱认为,灵感是诗人最为宝贵的天赋,外在客观事物的刺激直接促使灵感迸发。对于诗人而言,灵感是必不可少的创作利器,这一思想逐步发展成为雪莱诗学思想的“灵感说”。徐志摩对雪莱的“灵感说”推崇有加,认为雪莱的诗歌作品就是他灵感闪现的产物,读者可以通过阅读他的诗歌发现宇宙的奥秘。“诗人是接受灵感的祭司,是世界的立法者。诗人是超越界与现实界交通的天使。这便是诗人的使命,我们读了他的诗,不能不感觉到雪莱确实完成了他的使命,因为我们读了他的诗之后觉得亦些微地领悟到宇宙之神秘。”徐志摩也把诗人看作世界的立法者,对诗人身份与地位的评价与雪莱完全一致。正是在雪莱灵感论与诗歌创作实践的影响下,徐志摩对灵感的认知逐步深化,形成了自己的诗学思想。
②徐志摩对灵感推崇有加,他总结自己的诗歌创作经验,发现灵感发挥作用的方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创作时灵感在心中狂乱地冲撞,情感不受理智的控制,这时诗人必须一吐为快。他坦陈第一部诗集《志摩的诗》中大部分诗作都是凭借灵感的恣意迸发,一气呵成的,可谓“情感的无关阑的泛滥,什么诗的艺术或技巧都谈不到”。那时他写诗并不刻意追求诗歌意境的高远或表达的技巧,只是把井喷般涌现的灵感忠实地记录下来。在这一时期徐志摩处于灵感爆发状态,思想活动、诗思喷涌而出,如万马奔腾,极其活跃。第二种情况是在感情经过沉淀后相对理性地把握灵感,从容地进行写作。而读者也可以从诗作中感受到作者的创作状态是沉静的,诗作的意象和语言是经过反复锤炼的。徐志摩后期的创作大多属于第二种情况。他对创作过程的艰苦有详细的描写,认为诗歌从萌芽到成型的过程一定要经过唐僧西天取经的种种磨难,所有诗歌的诞生都是难产的。他在《〈猛虎集〉序》中更是慨叹诗歌写作的过程只能用“惨”字来形容,可谓“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经过对诗歌意象和语言的斟酌提炼,徐志摩后期创作的一些诗歌中就呈现出千锤百炼后意境与情景的水乳交融和诗歌语言的凝练传神的特色。
展开剩余92%③徐志摩的灵感论无疑比雪莱更为成熟。雪莱将灵感与作家的主体意识完全割裂开来,认为
灵感的产生从天而降,完全不受作者主观意识的支配,雪莱认为“诗是不受心灵的主动能力的支配。诗的诞生及重现与人的意识或意志也没有必然的联系”,完全否定了诗人后天的努力对灵感产生的推动作用。徐志摩认为创作的灵感来源于生活,生活的乐趣唤起诗人的灵感。同时,灵感的产生也离不开诗人的刻苦钻研与反复斟酌。就个人创作经验而言,徐志摩发现旅行最能激发自己创诗的灵感,他曾经“在旅行期中想起”很多过去的美妙情景而诗兴大发,创作出美妙的诗篇。例如他在陪同泰戈尔访日期间即兴创作出《沙扬娜拉》,剑桥故地重游时即兴创作出《再别康桥》等,都是灵感被旅行激发出来的很好的例证。丰富的人生阅历、渊博的知识积淀与坚持不懈的写作,是一个诗人灵感产生的前提与基础,徐志摩将雪莱的灵感说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
④雪莱在《为诗辩护》中提出诗人与科学家相比更重想象而不是重推理,徐志摩则认为诗人必须是一个同时具备诗歌创作天赋、感情丰富细腻、富有想象力等诸多特点的人。从徐志摩对诗人的评价,无疑可以看出雪莱对他的影响。正是因为对想象的推崇,徐志摩自始至终致力于用想象来构建自己的诗歌世界。
⑤正如雪莱在《为诗辩护》中开篇明义对诗人与诗歌的内涵进行阐释一样,徐志摩在《诗人 与诗》的演讲中首先对诗人进行界定,强调想象对诗人的诗歌创作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通过对李白、席勒等著名诗人的研究得出结论:“诗人是天生的而非人为的。”徐志摩完全赞同雪莱的观点,他认为诗人只能通过想象来把握诗歌,从这个意义上说,诗歌就是想象的产物,没有任何创作的诀窍或者秘籍可言。因此即使是对诗歌进行研究,也需要每个人用自己的身心去“体验”,而不是进行理性分析。对于徐志摩这样一个崇拜“完全想象”和“绝对想象”的诗人而言,诗人是“宇宙的创造者”。正因为诗歌是想象的产物,研究者只能通过体验去把握诗歌的审美特征。
⑥人们常常忽略雪莱的诗歌理论对于诗歌的语言问题的研究,但这其实一直是他诗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方面他形成了自己的理论见解,并直接影响了徐志摩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与阐释。
⑦雪菜在《为诗辩护》中还指出:“诗人的语言总是含有某种划一而和谐的声音之重现,没有 这重现,就不成其为诗。”韵律源自潜伏于人类本性中的语言的本质力量,是诗歌内在的重要品质,它是成功地再现人类内心的情感与激情的有力工具。“凡在诗情充溢的人的语言中,遵守和音重现的规律,同时还注意这规律与音乐的关系,结果便产生韵律。”诗歌的语言韵律与内容思想的融合程度成为雪莱判定诗歌品质的重要标准。他由衷地赞叹培根诗歌所特有的甜美而庄严的节奏满足了人类所有的感官欲求,波澜壮阔地推动着读者的灵魂涌向培根的诗歌,和与诗歌共鸣的宇宙,将诗歌的韵律之美发挥到了极致。雪莱认为,诗人的语言应该具有创造性,丰富本民族的语言,推动语言的发展。他的传世佳作《西风颂》创造性地将但丁《神曲》的三行诗格式和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格式结合在一起,体现了音韵、节奏与文字的完美组合,像一曲旋律激昂的交响乐,以气势宏伟的篇章奏响了一曲生命与希望的颂歌,抒发了诗人高傲激扬的革命热情,表达了革命必然胜利的坚定信念。当然,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为了达到诗歌的内在和谐,雪莱认为诗歌的语言不能以辞害意,不能仅仅为了韵律的和谐而牺牲诗歌的内容。
⑧徐志摩同样非常重视诗歌的音韵和谐。他认真研读雪莱的诗歌作品,发现他的诗歌音韵和谐,达到了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他被深深地震撼,由衷感慨在雪莱的诗歌里“似乎每一个字都是有灵魂的,在那里跳跃着,许多字合起来,就如同一个绝大的音乐会,很和谐的奏着音乐”。诗歌的情感与韵律的和谐统一成为徐志摩孜孜追求的目标。
(摘编自王立群、张怡馨《雪莱与徐志摩诗学思想比较研究》)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徐志摩后期的创作相对理性,他将情感沉淀,从容写作,创作出来的作品也比前期更具思想性。
B.徐志摩认为“诗人是天生的而非人为的”,他否定后天的勤奋努力,对“完全想象”推崇有加。
C.雪莱在《西风颂》中原本对语言进行大胆创造,但他意识到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因此又有所保留。
D.雪莱与徐志摩虽来自不同的国度,但他们在诗歌的创作理念上有相似性,如都将诗人当作世界的立法者。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雪莱把灵感看作是诗人最为宝贵的天赋,他认为优秀的诗歌是灵感爆发的产物,而不是靠诗人的意识和意志来实现的。
B.雪莱认为诗人不应关注推理,而应注重想象,徐志摩对此十分赞同,因而徐志摩致力于用想象来构建自己的诗歌世界。
C.培根的诗歌实现了诗歌音韵节奏与感官效应上的和谐统一,这样的创作与雪莱的创作主张相吻合,得到了雪莱的肯定。
D.杜荀鹤的诗句“吟尽三更未著题,竹风松雨花凄凄”可以印证徐志摩慨叹诗歌写作过程只能用“惨”字来形容的观点。
3.雪莱对徐志摩的诗学思想有哪些主要影响 请简要概括。(3 分)
4.请结合原文内容,简要分析第③段论证的严密性。(4 分)
5.原文对雪莱的诗学观作了深刻的阐述,而这些诗学观在下面这些诗句中多有体现,请结合原文以及所学知识,分析下面诗句所体现的雪莱的诗学观。(6 分)
像一位诗人,隐身 在思想的明辉之中,吟诵着即兴的诗韵,直到普天下的同情
都被未曾留意过的希望和忧虑唤醒;
像一位高贵的少女, 居住在深宫的楼台,在寂寞难言的时刻,排遣为爱所苦的情怀,
甜美有如爱情的歌曲,溢出闺阁之外;
像一只金色的萤火虫,在凝露的深山幽谷, 不显露它的行止影踪,把晶莹的流光传播,
在遮断我们视线的芳草鲜花丛中;
像一朵让自己的绿叶荫蔽着的玫瑰,
遭受到热风的摧残,以至它的芳菲
以过浓的香甜使鲁莽的飞贼沉醉;
————节选自《致云雀》[注]
[注]《致云雀》是雪莱写于 1820 年的一首抒情诗。据雪莱夫人回忆说,这首诗是他们在黄昏散步时偶然听到云雀的叫声,雪莱突发灵感一气呵成的。
(二)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永别了,武器[[注]
[美]海明威
我的职务只是把三部救护车送到波达诺涅,看来这个任务是不可能完成了。现在只求人能安全抵达就算了,也许我连乌迪内都走不到。我开始变得烦躁。
喝了一大口酒后,我头脑冷静了下来。我们沿着铁路轨道走,依稀可见前头就是乌迪内的那座小山。忽然,艾莫命令大家趴下,原来路上又经过一队德军的自行车。其实他们看见了我们,或许他们已另有目标,并不理会我们。
我们继续顺着铁轨走,再也看不到公路上的情况。有一条运河上边有座被炸毁的短桥,我们凭着桥墩的残留部分爬了过去,听见前头传来响声。
过了运河,我们在车轨上继续前进。前头另有一条火车线,北面是那条我们看见德国自行车队开过去的公路,南面是一条横贯田野的小支路,两边有密密的树木。我们决定朝南走,抄近路走上通往塔利亚门托河的大路。
我们刚爬下路堤,便有一颗子弹从密密的矮树丛中射出来,打进淤泥中,我下令撤回去,大家爬回到了铁轨。密林中连续地射出两枪,一枪射中了正在跨铁轨的艾莫,他扑地而倒。我们把他拖到另一边的路堤上,只见他脖颈下部中了一枪,我正设法补救,他死了。我拿了他的证件装入口袋,准备写信通知他家属。
局势对我们很不利,最后我们决定找个最贴近乌迪内的地方避避,等天黑了再溜过去。
后来发现田野的前头有幢农舍。我们分开着走向农舍。院子是用石块铺砌的,里边有一部双轮大车,我们穿过院子走到后边的厨房,可找不到任何可以吃的东西。
我让皮安尼继续留在厨房里找点吃的,我自己则顺着石梯到上边的仓房找大家的藏身处。仓房里有半屋干草,屋顶上有两个窗子,一个朝南面开着,另一个朝北面开着。这是一个很好的藏身之处,要是有敌情,便可以躲在干草堆里,或越窗逃走,或利用喂牲口的斜槽滑到楼下。躺在仓房里的干草堆上,我回忆起了年轻时许多美好的时光,许多人躺在一起聊天,用气枪打仓房山墙上歇脚的麻雀。北边乌迪内方向又传来了机枪声。我朝下望去,看见皮安尼拿一根长香肠,腋下夹着两瓶酒。
他只身一人走进仓房,我问他博内罗去哪儿了 他说博内罗因害怕被打死就走了,情愿去当俘虏。但皮安尼很信任我,因为不愿意离开我而留下来。我俩各自喝一瓶酒,各自守一个窗口,直至外面天黑下来。天黑就不必再守望了,皮安尼睡着了。过了一会儿,我叫醒他,我们便上路了。
先是碰到了一营德国兵,我们趴在公路边的水沟后面,等他们过去了,才越过公路朝北走。走过乌迪内时没有碰到一个意大利人,没有多久便走进大撤退的行列。
出发前曾想象那晚等待我们的将是死亡,或是在黑暗中被枪打中而狂奔,但什么危险也没发生。我俩跟着大行列整夜赶路,撤退的大部队规模宏大且速度惊人,累得我们精疲力竭。
这时,一个士兵嚷道:“战争已结束,现在人人都在回家。”我和皮安尼都不太相信,总觉得战争还要打下去。当然,我们很渴望战争早日结束,这样,皮安尼就能回家和他的妻子团聚,我也能回去找我的凯瑟琳。
天亮前,我们赶到了塔利亚门托河的河岸边,千军万马都期待着渡桥。下起了雨,我们夹在人群中向对岸挪步,行速很缓慢,大家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快点过桥。
我们快过去了,桥的那一头两边站着几个军官和宪兵,打着手电筒照每一个人的脸。只见有个意军军官指指队伍中的一个人,随即意军宪兵过去把那人从队伍里拖了出来。就这样,接连抓了好几个人。
当我走到那排军官跟前时,我发觉有一两个军官正盯着我。其中一个指了指我,向身旁的 宪兵嘀咕了几声。那个宪兵就向我跑来。他一把抓住我的衣领,我一拳打在他的脸上。紧接着,又有一个宪兵朝我冲过来。我正欲伸手去拿手枪,他从身后抓住我,并把我的手臂朝上扭,第 一个宪兵狠狠抓住了我的脖子,我奋力抵抗。只听一声“再反抗就开枪”,我被押到了后边。
后边站有四名军官,他们面前站着一位受审者,有一大群挂着卡宾枪的宪兵在旁边看守着。他们自称是意大利战场宪兵,审问者威风凛凛,掌握着受审者的生死权。
他们正在审问一个中校,问他为什么不跟他的团在一起。最后认为他擅离部队,马上执行枪决。紧接着,他们又判了一个与部队失散的军官为死刑。就这样,一个接着一个,凡是他们问过话的都被枪决了。
我不能坐以待毙。瞧瞧宪兵们,他们正在打量新抓来的。我趁机拨开左右两人,低着头往 河边直跑。一着急,脚下一绊,一头扎进了刺骨的河水中。虽然感觉到河里的急流在卷着我,但我竭力不使自己露出水面。当我第一次冒出水面吸气时,他们朝我开了一枪,但没打中,我又迅速地躲了下去。等我第二次冒出水面时,已听不到枪声,我抓住了河面上漂浮的一块木头,由它带我顺流漂去,我找不到岸的方向。
河水湍急,我不知道在河上究竟漂流了多久。我抱着沉重的木头,身子浸在冰冷的水中,只盼着会漂到岸边去。
天开始亮时,我看见了岸边的灌木丛。前头有一座矮树丛生的小岛。我不能脱下鞋子和衣服游向岸,因为我知道上岸后我还要徒步,没有鞋会寸步难行的。
顺着木头漂,渐渐地,我看见河岸在向我靠近,但很快地,岸转到了我的身后,我才发觉我到了一个漩涡中。我一手抓住木头,抽出一条胳膊来划水,再用脚踩水,但无济于事。我仍在原地回旋。我担心这样可能会被淹死,于是拼命划水,死命挣扎,终于出了漩涡,靠近了河岸。我抓住岸上的柳枝,爬进树丛。那时天已半亮,四处不见一个人影。我平躺在岸边休息了一会儿。
(有删改)
[注]本文选自海明威半自传体小说《永别了,武器》,小说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在意大利军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意大利脱离同盟国集团加入协约国,与德国作战)作战的美籍救护车司机弗雷德里克·亨利的角度进行叙事。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德军发现了“我们”却没有理会,这是为了让“我们”放松警惕从而在矮树丛中发起偷袭。
B.与皮安尼不同,博内罗因不信任“我”的指挥,害怕跟随队伍会送死,选择离开去当俘虏。
C.在局势对我们很不利的情况下,我们找到农舍是为了长期驻守,利用地形抵御敌人的进攻。
D.小说结尾描写“我”跳入河水中,面对困难仍意志坚强,突显了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形象”。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中描写被炸毁的短桥、四下无人的农舍,这些环境描写的背后都在揭示着战争的残酷性。
B.文中画横线部分运用补叙的方法,让过去美好的时光与当下残酷的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C.小说写被审问的人都被枪决了,这些人的结局坚定了“我”逃跑的决心,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D.“拖”“盯着”“狠狠抓住”……这一系列动作描写,将意大利宪兵的蛮横、跋扈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8.小说的标题“永别了,武器”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 分)
9.多年新闻记者的人生经历使海明威形成了与众不同的创作风格,后人称之为“电报式风格”,请从语言、结构、“零度写作”(客观、冷静地叙述)三个角度中任选两个角度,对此风格简要分析。(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材料一:
上嘉单于之义,遣苏武送匈奴使留在汉者。既.至,单于使卫律召武,欲降之。武谓假吏常惠等曰: “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之。武气绝,半日复息。单于壮 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武副张胜,胜请降。
律谓武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律白单于,愈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曰:“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各置他所。
(选自《纲鉴易知录·汉纪》,有删改)
材料二:
上官安[注]谋反,武子元与之有谋,坐死。武素与上官桀、桑弘羊有旧,数为燕王所讼,子又在 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霍光寝其奏。宣帝立,录群臣定策功,赐爵关内侯者八人,刘德、苏武食邑。帝闵武年老,子坐事死,问左右:“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 ”武曰:“前发匈奴时,胡妇实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赎之。”上许焉。通国至,上以为郎,又以武弟子为右曹,以武著节老臣,令朝朔望,称祭酒,甚优宠之。皇后父、帝舅、丞相、御史、将军皆敬重武。后图画中兴辅佐有功德知名者于麒麟阁,凡十一人,而武得预。
(选自《容斋随笔·四笔·卷十六》,有删改)
材料三:
昭帝崩,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久之,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 故事,奉使不辱命,先帝以为遗言。宣帝即时召武待诏宦者署,数.进见,复为右曹典属国。
(选自《汉书·苏武传》,有删改)
[注]上官安:上官桀之子。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既,已经,……后,与《曹刿论战》“既克,公问其故”中的“既”意思相同。
B.系,关押,与《苏武传》“加以老母系保宫”中的“系”意思不同。
C.乃,才,与《师说》“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中的“乃”意思不同。
D.数,多次,与《鸿门宴》“范增数目项王”中的“数”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苏武出使匈奴时,因副使张胜参与谋反被牵连,单于威逼利诱苏武投降,苏武宁死不屈,引刀自刺,单于钦佩其气节,转而优待他。
B.卫律投降匈奴后富贵显赫,以自身经历劝降苏武,反被苏武斥为叛臣,单于得知后,放弃了劝降苏武的念头,把苏武囚禁在地窖中。
C.上官安谋反,苏武儿子苏元参与谋反,苏武又与上官安的父亲有交情,苏武因此被牵连,廷尉请求抓捕苏武,霍光压下逮捕奏章。
D.三则材料均以苏武为核心人物,围绕其生平事迹展开叙述,材料一重点讲述苏武出使匈奴的经历;材料二、材料三讲述苏武回汉朝后的遭遇。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前发匈奴时,胡妇实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赎之。(4 分)
(2)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奉使不辱命,先帝以为遗言。(4 分)
14.洪迈认为:“汉世待士大夫少恩,而独于苏子卿加优宠。”请结合材料二概括苏武受到汉宣帝“优宠”的表现。(3 分)
(四)阅读Ⅳ(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许昌公宇书怀呈欧阳永叔韩子华王介甫
谢伯初①
十年趋竞浪求营,因得闲曹②减宦情。
乱种黄花看野景,旋移高竹听秋声。
驱驰贱事犹干禄,约勒清狂为近名。
早晚持竿钓鲈鳜,双溪烟雨一舟横。
[注]①谢伯初;字景山,晋江(今属福建)人。天圣二年进士。官许州(今河南许昌)法曹。与欧阳修交友。②闲曹:曹官,主管州府庶务之事。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联上句回顾十年求仕生涯,着一“浪”字,表明这么多年来的奔走钻营是徒劳的。
B.“十年趋竞”却只得“闲曹”,因此作者“宦情”消减;“减”字挈领下文叙事抒怀。
C.颔联对仗工整,“黄花”“高竹”两个意象既有写景的功能,也有衬托心志的作用。
D.颈联叙述任职闲曹的境遇与约束清狂的意图,可见诗人追求功名、积极进取的理想。
16.比较阅读本诗与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简要分析二者抒发的思想感情的异同。(6 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历史课上,陈老师讲秦国兴亡,讲到秦国使六国来朝见时,他引用贾谊《过秦论》中“ ▲ ”一句,讲到秦国急速灭亡时,他引用贾谊《过秦论》中“ ”一句。
(2)某公司市场部经理仅凭一份第三方行业报告,就断言 Z 世代群体不关注健康饮品,总经理得知后,引用苏轼《石钟山记》中的“▲ , ▲ ”两句,批评市场部经理,要求其做实地调研后再下结论。
(3)与右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句子,可以是“ ▲ , ▲ ”。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2 题。
千百年以来,人们都把数学看成一门最讲究精确性的学科,给她戴上了“自然科学的女皇”这顶桂冠。然而必须看到,人们在生活、生产和实验中,经常要用到一些比较模糊的概念、判断和推理。生活中此类问题(甲 ),数学必须去研究这一类问题,从中汲取营养,进而丰富自己。也许可以这样说:数学从模糊到精确,又从精确发展到模糊,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它标志着 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又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模糊数学在精确的经典数学与充满了模糊性的现实世界之间架起了一座金桥。然而它的到 来却经历了很大的曲折。起初在人们的下意识中, ① ,因而花了很大的力量去研究近似计算、误差、扰动、灵敏度分析等数学理论,之后,又(乙 ),把模糊性与偶然性联系在一起,去研究概率、分布、随机过程、数理统计等课题。这些研究虽然都取得了很大成果,可是对解决模糊问题仍然是(丙 )。
1965 年,美国科学家查德第一次提出了“模糊集合”的概念,从而为模糊数学奠定了基础。 “集合”是数学里最基本的概念。从经典数学的观点来看,一件事物或者属于某集合,或者不属于某集合,是明明白白的。比如,一个会议的主持人宣布:“现在散会了。在座的党员请留下,还有一个文件要传达。非党员可以走了。”在这里,所有的党员构成一个集合,非党员又构成一个集合,谁都不会误解。可是如果他宣布:“所有的青年同志请留下。”那就够含糊的了。请问,一个 40 岁的人算不算青年呢 陈景润、侯振挺,报纸上不是还称他们为青年数学家吗 从青年到非青年, ② 。
a 查德的贡献就在于他正视了这个事实。b 他认为,模糊这个概念的最根本特点在于:有些 事物是否属于某个概念是否不太明确的。c 例如,一个身高 1.7 米的中学男生算不算高个子呢 d这很难说。e 但是,他的身高如果越高,被称为高个子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查德大胆地提出了“类属函数”这一十分重要的概念。例如,可以造出一个表示“青年”的类属函数,有了它以后,只要进行简单的计算,就可以算出:25 周岁的人,属于“青年”的类属程度是 1,30 周岁的人,类属程度是 0.7……一般地说,类属函数的取值是在 0 与 1 之间(包括这两个数本身)。
由此可见,模糊数学虽然能处理模糊的问题, ③ 。以精确应对模糊,这正是现代数学深刻性的一种生动体现。实际上,模糊数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
18.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3 分)
19.请在文中横线空缺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20.下列句子中的“谁”和“谁都不会误解”中的“谁”,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B.干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谁愿意呢
C.我的书不知道被谁拿走了。
D.他辞职这件事谁也不知道。
2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请找出并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 分)
22.阅读上述文字,请给“模糊数学”下一个定义。要求:语言准确、简明、连贯、得体,不超过 60 个字。(4 分)
三、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苏格拉底说:“我们应当认为最重要的并不是活着,而是活得好。”
你是否同意上述说法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以下答案仅供参考
发布于:广东省实盘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